2018年度毕业典礼:《盛夏•觅迹》
2018年12月18日发布
本校于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在杨金殿礼堂举行初中第83届、高中传统班第69届、高中文美班第25届、高中汽车维修班第26届毕业典礼,获得本校董事、全体师生,以及毕业生的家长、亲朋好友出席观礼祝贺。
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班级在三位毕业生司仪的介绍下,踏上红毯陆续进入礼堂,出席者给予响亮的掌声。接着典礼上进行了颁发毕业证书仪式、敲毕业钟仪式、全体毕业生捐赠仪式、霹雳育才校友会入会表格呈交仪式。
此外,黄彦武同学和张嘉璇同学分别代表全体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上台致词,大屏幕也播放了毕业生们自制的毕业短片。最后,全体毕业生合唱毕业歌曲,并拍摄大合照。
敲毕业钟仪式
.
毕业典礼筹委会主席区栢铨同学(右二)呈交霹雳育才校友会入会表格予霹雳育才校友会理事长陈道恭(左二),
左一为苏民胜校长,右一毕业典礼筹委会副主席李浩泽同学。
.
毕业典礼筹委会主席区栢铨同学致词时说,今年(2018年)的毕业主题是“盛夏•觅迹”,寓意着在这阳光灿烂的夏天里,你我都在寻觅着属于自己青春洋溢的足迹。
他感谢母校给了大家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了大家一个创造共同回忆的空间。他也感谢所有老师的关怀、宽容、循循善诱。他表示,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与其用悲伤心情去面对毕业的离别,倒不如敞开心怀,高高兴兴去度过毕业典礼,让自己和同学有个愉快的回忆。
本校苏民胜校长致词时说,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旧知识,也会面对新陈代谢,一旦我们停止学习,旧有的知识会因时间而失去它的价值,我们将与新知识脱节。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充实自己。他说,未来的工作机会已不像现在是可预测的,大家必须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培养能应对时代快速变化的能力。
他指出,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说过:“教育是我们用来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学校希望培育出来的育才人是具备学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相信学生们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能够在未来取得成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对初中的毕业生们说,无论大家选择哪一个分流,进入高中的学习阶段,都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运用初中所奠定的学习基础,迎接高中的课程。他说,态度往往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绩效,付出越多,收成肯定越丰富。
他对高中的毕业生们说,毕业典礼象征着中学学习阶段的结束,也代表着大家正进入另一个学习的新起点。在求学期间,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是编订好的课程内容,毕业后每天面对的都是具备各种挑战的新课程。
他说,学生在求学期间获得师长、校友和社会人士的关怀与爱戴,希望毕业生们要饮水思源,往后要多关心母校的发展,如同大家的学长学姐那样,照顾学弟学妹。
代表本校黄亚珠董事长出席的署理董事长拿督吴国芳致词时说,希望毕业生们无论就业或升学,都能继续自主学习,满怀信心,克服各种困难,迈步向前。
他说,育才独中为了坚持民族母语教育办学方针,坚守任务和使命,从一所频临死亡的学府,在历届董事会的领导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及广大社会人士的支持下,才有今天的规模。因此,他希望学生们往后学有所成,记得回馈母校和社会。
他指出,董事会今年(2018年)多次组团到中国北京、天津、上海、厦门、福州、广州、深圳、梅州等地考察,访问了多所大学和中学,互相交流,加强联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们垫石铺路,开拓更多更好的升学渠道和出路。他说,校方今年获得中国驻槟城总领馆捐献5万令吉资助到中国深造的本校学生后,设立了“育才独中赴华励学金”,目前已有两位分别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就读的学生受惠。
他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独中生的出路越来越宽阔,独中生除了掌握中文,懂得马来文和英文,更重要是勤奋刻苦,品行良好,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符合新时代人才所需的条件。
他表示,育才独中将于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举办新春晚会,希望毕业生们届时回校一起欢庆新春,也希望毕业生们在国外完成学业后,都会回来马来西亚发展。
本校家教联谊会主席丘耀仁在致词时说,学校是人类开启知识宝藏的地方。学生们经历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战胜过无数次的大小考试,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学业进步,努力是唯一的方法。他表示,人生是由自己来打造,职业、地位与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活出自己的风格,过着开心和幸福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选择权就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他呼吁希盟政府不忘初衷,实现承诺在执政5年内落实政策改革包括承认独中统考。他说,承认统考不用急但是要快,好让独中的学生在国内享有免费高等教育,同时也可以留住人才。
霹雳育才校友会理事长陈道恭致词时说,希望学生们今后都要把握学习的机会,无论求学或就业,不断提升自己,自我增值,并积极勇敢地追求梦想。
毕业典礼筹委会副主席李浩泽同学致词时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并表达了对毕业要离别的不舍和无奈。他呼吁毕业生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母校,还有朝夕相伴、共渡过无数喜怒哀乐的同学与朋友。他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母校的栽培,也感谢老师的关爱和教诲,以及感谢身边的朋友带来的快乐和帮助。